红木家具大部分继承了明、清家具的传统工艺,单凭榫卯就可把各种部件组装在一起成为一件精美的家具。榫卯设计之科学、工艺之精湛、结合之严密,令人惊叹不已。 常言道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由于科学的发展、技术的进步,现代红木家具的生产除个别的地方仍采用雕刻、镶嵌外,几乎全部采用专门机械生产;再加上操作者都经过培训,匠师们能熟练掌握机床,开出的榫卯更精确,家具部件组装在一起更严丝合缝,这使得家具更加好看、牢固、耐用。 匠师们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榫卯来,是因为除了他们本人有高超的技艺外,其用材的质量也非常重要。红木包括八类木材,它们的共同特点是:木材结构细(平均管孔弦向直径≤20微米)、质量重(含水率为12%时,气干密度>0.76克/立方厘米)、劲度和硬度高等。可以说,没有这样高质量的木材,就难以生产出高级家具;否则,即使生产出来,也会因为木材强度不够而导致榫卯结合不牢固,家具也不可能成为经久耐用的传世精品。对红木家具来说,榫卯结构加工如何是判断红木家具质量问题的关键之一。 红木家具的榫卯结构比较复杂,可分为几十种,即使是同一榫卯结构,不同的人有时对其的称谓也会不同,要想搞明白需要专门研究。为了统一,这里根据王世襄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中所讲的具有代表性的榫卯结构进行介绍,使读者有一大概了解。 [url=]1 龙凤榫加穿带[/url]做桌面、案面和柜门等需要较宽的木板,当一块木板不够宽而需要两块或三块甚至三块以上的木板拼起来时,就可采用“龙凤榫加穿带”的方法(图4-70)。 为了使木板接合牢固、不易翘裂,在一块木板的长边断面上刨出上大下小的长榫,再把与它相邻的拼板长边开出对应的木槽,把两块板拼在一起,这样的榫卯就叫“龙凤榫”。这样,不但加宽了板面,同时也防止拼板横向拉开和上下翘错。
如果两块木板刚好够宽,但榫舌不够宽时,也可以在两块木板上都开槽,中间嵌一根木条作榫舌。 拼板做好后,在横贯拼板的背面,开一上大下小的槽口,称为“带口”。做一根与带口形状大小相反的梯形木条,名叫“穿带”。将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做成一端稍窄、另一端略宽,安装时,由长榫宽处推向窄处。穿带两端出头留作榫子。穿带数量视拼板的宽度而定,一般以每隔40厘米一条为宜。 在拼板四周刨出的榫舌叫“边簧”,以便装入木框内。 [url=]2 走马销[/url]
罗汉床(图4-71)围子与围子之间或围子与床身之间常用到走马销(图4-72)。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,又叫“桩头”,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。由于拆卸时榫头易磨损,甚至损坏,出于维修方便的目的,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,因此多采用挂榫结构,即常用一块独立的木块做成榫头栽到构件上去,来代替构件本身做成的榫头。一般将其安在可装卸的两个构件之间。独立的木块做成的榫头形状是下大上小,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、半边小。榫头由大的一端插入,推向小的一边,就可扣紧。
走马销用燕尾状栽销连接,其巧妙的结构可使两者既紧密结合,又能拆卸自如,所以又名“仙人脱靴”。另外,这也是太师椅扶手上最常见的方便用销。 [url=]3 夹头榫[/url]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,它实际上是连接桌案的腿子、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(图4-73)。使高桌的腿足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,又把柱头开口、中夹“绰幕”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。制作时腿足在顶端出榫,与案面底面的卯眼接合。腿足上端开口,嵌夹牙条及牙头,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。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,连接成方框,上承案面,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,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,传递到四条腿足上来。
夹头榫常见的三种形式:①牙子、牙头为一联,常见于明代黄花梨家具,是典型的“苏作”工。②牙子、牙头分做,常见于“苏作”的油桌或小条案。③牙子、牙头交替出现45°割角线,是一种很地道的做法。 [url=]4 插肩榫[/url]插肩榫与夹头榫相似,也是酒桌、条案、画案常采用的榫卯结构。腿子上端开口嵌夹牙条,榫插入面子边框的榫眼,但在腿的上端外部削出斜肩。牙条与腿部相应大小的槽口,当牙条与腿部扣合时,即将腿的斜肩夹起来,形成平整的表面。当插肩榫的牙条不受力时,与腿的斜肩结合得更紧密,这就是插肩榫与夹头榫的不同之处。 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,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。腿足上端的前脸做出角形的斜肩,牙板的正面上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。装配时,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,形成平齐的表面;当面板承重时,牙板也受到压力,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;当腿足承受桌案压力的同时,牙条便和斜肩咬合得更紧。
[url=]5 楔钉榫[/url]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,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,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圈椅(图4-75)的扶手、圆形家具中。圈一般分为三接、五接,即用三块、五块弧形短材组合而成。两根圆棍各去一半,做手掌式的搭接,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,插入另一根圆棍上的凹槽中,这样便可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。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,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,将一枚断面为方形,一边稍粗、一边稍细的楔钉(图4-76)贯穿过去,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左右脱出。
[url=]6 抱肩榫[/url]抱肩榫被广泛用于有束腰的各种家具上,是腿足、牙条、束腰和面子的结合(图4-77)。在腿的上端留一长一短两个榫,长榫插入大边的榫眼上,短榫插在抹头的榫眼上。在束腰部位以下,切出45°斜肩,并凿出一个三角形榫眼,以便与牙子45°斜尖及三角形的榫子相合。有的在斜肩上还留有上小下大、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钩,与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,这样做可使腿足和牙子接合得更紧密。
至于束腰,有的是和牙子一起连做,有的分做,前者较为牢固合理。 [url=]7 霸王枨[/url]
霸王枨是用于方桌、方凳的一种榫卯,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(图4-78)。在制作桌子时,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,一般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。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,既嫌四条横枨碍事,又要兼顾桌子的牢固性,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。霸王枨为S形,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,用销钉固定,下端与腿足相接(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)。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钩,并且做成半个银锭形。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。装配时,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,向上一拉,便钩挂住了,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。 [url=]8 燕尾榫[/url]无论是大木作的房屋木架上的升斗结构,还是小木作家具中的挂销、串销,以及抽屉箱柜的明扣、暗扣,都有利用燕尾结构的原理。带托泥的家具,现如今大多是凿眼或栽木销使腿与托泥相连。而在宫廷造办处和明式家具的精品上,它的结构却是由托泥的两条边各出一半燕尾,腿子的下端出梯形榫,这样腿子与托泥组装在一起形成合拍燕尾榫卯。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只要托泥不散架,腿子就永远不会与托泥分离。 用作抽屉的立墙是两块木板直角相交的。为了防止直角拉开,多将榫做成半个银锭形,这就是家具中称的“燕尾榫”。燕尾榫有下面几种制作方法(图4-79): (1)两面都可见的明榫,此种方法在普通家具中常见。 (2)正面不露榫,侧面露榫,称为“半隐燕尾榫”。 (3)正面和侧面都不露榫,称“闷榫”或“暗榫”,或称“全隐燕尾榫”。高级家具多采用这种做法,其优点是不破坏构件表面,外面整洁、好看,增加装饰效果。如4~5厘米厚的三块木料做的坑条或条几即有此种做法。缺点是对工艺技术要求较高,且坚固性差。 [size=0.9em]图4-79 燕尾榫的三种形式 [size=0.85em](a)明榫; (b)半隐燕尾榫; (c)全隐燕尾榫
[url=]9 巴掌榫[/url]两构件各去一半,相互扣合,形如巴掌,故名。多用于圈椅的扶手与靠背的环形组合。通过榫头接合,巴掌榫两边用方形断面木销钉连接,形成一个连续的椅圈,通常在两端以向外卷曲和做云头形作为装饰。图4-80为建筑柱式通过巴掌榫连接的结构,未在家具腿部发现其连接做法。 [size=0.9em]图4-80 建筑柱式中的巴掌榫
[url=]10 破头榫[/url]将榫头劈裂,用与榫同厚的木楔打入榫头 ,再将榫头一起挤压在卯眼里,使之更加牢固。一般施用于柜、橱侧面穿带的榫头上(图4-81)。
[url=]11 挤楔[/url]挤楔是一头宽厚、一头窄薄的三角形木片,将其打入榫卯之间,使两者接合严密。榫卯接合时,榫的尺寸要小于眼,两者之间的缝隙则须由挤楔备严,以使之坚固(图4-82)。挤楔兼有调整部件相关位置的作用。 [url=]12 大进小出楔[/url]大进小出楔是在半楔的基础上,用较壮而规整的木楔穿透家具表层将半榫备牢,省工省料,既美观又坚固(图4-83)。这种楔一般用在两层材料不一致的家具之上,也可在断损的榫的修复上使用。
|